中国电动车企业如何快速打开越南市场?
越南是一个摩托车大国,8000多万人的国家,拥有大约1700万辆摩托车,平均5人就有一辆摩托车。河内、胡志明等大城市的摩托车更多,比如河内,常住人口大约35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大约500万人,但是摩托车却有大约300万辆,平均1.6人一辆摩托车,而且摩托车的数量还在以每月大约 2 万辆的速度增长。
摩托车数量太多,造成交通堵塞,令交通主管部门和市民都非常头痛。早在 2004年底,越南政府就颁布了限制摩托车上牌的规定,但是由于民众的不理解、甚至抵制,这一规定并没有真正实施。
2006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在河内成功举办后,越南政府下定决心整顿摩托车以改善本国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限制摩托车发展的政策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措施。
这一幕,目前又在重演!据相关媒体报道,7月4日,越南河内市人民议会通过了关于《2017-2020阶段及展望2030,加强河内市道路交通工具以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决议》。
与此同时,由于油价连续上涨,也迫使该国民众寻找新的适用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拥有无噪音、无污染、价格便宜等优点,而且符合目前越南城市交通限制摩托车发展的现状,所以消费者选择购买电动自行车的日益增多,越南的电动自行车市场正在悄然兴起。但是由于越南国民多年使用摩托车的惯性思维和情感认知,电动车的推广发展,并不像中国市场那么轻松。
虽然电动车销售在越南市场有很多阻力,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其中最大的机会是越南政府现在限制摩托车发展,作为中国厂家,只要对现有产品进行一些改进,我相信能够在越南市场有一番作为。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国电动车正好趁着一带一路的春风,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在以广西为依托的市场背景下,逐步推进电动车出口项目,占领越南市场,进而覆盖整个东盟地区。为此,我们为有志于此的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产品外形多样化化。现在越南市场上的电动车,大多保持传统自行车的外形,这种车虽然不能说死路一条,但是显然不是很受消费者欢迎。针对越南人爱面子的心理,应该将电动车高端产品设计成摩托车的样子,甚至在给产品命名时,我认为也不应该使用传统的Xedap dien(电动自行车),而应该用Xe may dien(电动摩托车)。事实上,我们做调查时,不少受访者都表示,如果电动车看起来像摩托车车,他们会选择电动车。
2、针对女性和学生消费群体。在短时间内,电动车难以撼动摩托车的霸主地位,电动车也不必与摩托车正面竞争。目前电动车在该地区的销售瓶颈,主要是针对整个市场而言,但是在女性和学生消费群体这个细分市场,电动车却具有一定的优势。电动车轻便、价格便宜、外形靓丽,这些特点深受年青女性和学生消费者的喜爱。商家应该在这一细分市场上多下点功夫,应该根据他们的消费心理,研究出更适合他们的产品。
3、针对银发市场。摩托车对老年人来说,既笨重又不安全,轻便、小巧、速度较慢的电动车是不错的选择。老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追求车的外形,但是安全性能很重要。甚至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发三轮电动车。
4、进军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者较大城市的消费者收入低一些,价格适宜而看起来又像摩托车的电动车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5、重点放在南方。相对而言,以胡志明市为代表的南方市场比较成熟,南方人也比北方人更重实际,不像北方人一样死爱面子,使用和维护费用都较低的电动车更受欢迎,因此应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在南方市场。
6、提高速度和行程。虽然电动车不是摩托车,不可能与摩托车比拼速度和行程,但是速度和行程也必须比现在大大提高,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事实上,那些速度较快,行程较远的电动车,在越南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比如河内旅游公司生产的Spacy、Dylan、Piaggio等多款电动车,虽然要4000元人民币一辆,但此类车最高时速达55公里,充电7个小时可行驶70公里,因此还是比较畅销。据胡志明一家专营电动车的老板称,自从去年油价上涨后,他每月可卖近100辆电动车,这在以摩托车为主的越南的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
7、越南组装。零配件进口,本地组装却不同,既可以可以享受越南政府的投资优惠政策,进口零配件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规避关税,从而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
8、提高质量。中国产品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大规模进入越南,当时曾深受越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中国厂家只顾赚钱,不重质量,最后落得整个中国产品都遭越南消费者抵制的下场。这里面没有政治因素,事实上越南人并不恨曾与他们打过仗的国家。电动车其他部件马虎一点没关系,但是电机和电池的质量一定要过硬,否则上路就会现原形。
9、根据越南的特点设计产品。越南气候热,雨水多,而且有的街道积水很严重,因此电机的安装位置应比国内高一点,这样在雨季行走就不怕水淹,蓄电池也能得到保护。
10、建立售后系统。针对电动车维修难的问题,应该将每个销售点的销售人员培训成维修人员,以确保维修带动销售。条件成熟后,可在销售区域设立更多的维修点。
上汽印尼建厂背后……
“我们不仅自己在这里建厂,还带来了16家配套企业。” 7月11日,距离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70多公里的芝加朗,上汽通用五菱(SGMW)的印尼工厂正式投入运营,SGMW印尼总经理徐飞云忙着向记者介绍一起来到印尼投资的合作伙伴。
SGMW印尼工厂是SGMW乃至其大股东上汽集团在海外的唯一一个独资建厂的项目,不仅是SGMW首次将五菱品牌输出海外(之前SGMW的海外经营都用通用雪佛兰品牌),也是通用第一次将合资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布局低端市场。
印度尼西亚汽车工业协会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尼2016年新车销售106万辆,比前一年增长5%,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第一大汽车市场。
然而,印尼长期以来都是日系车的天下,而之前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欧美品牌,基本都是屡战屡败。当天,以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为首的上汽代表团,以及以通用中国区总裁钱惠康为首的通用汽车代表团,悉数到场。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SGMW能在印尼市场“闯关”成功,其成功经验,对想要走向全球市场的上汽集团和在全球化上长期败给丰田的通用,在未来的海外战略上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印尼打造体系能力
不同于以往的“出海”模式,针对东盟第一大市场——印尼,SGMW采用了“抱团出海”的模式。
紧挨SGMW印尼工厂是五菱汽车印尼有限公司(下称五菱印尼),是SGMW的母公司之一——柳州五菱汽车工业公司通过香港投资平台在印尼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公司注册资本3500万美元。
五菱印尼主要生产冲焊前后大梁等总成、后桥总成、前悬等产品,一期具备年产15万套的生产能力。
五菱印尼即是为SGMW印尼工厂配套而来。实际上,作为五菱SGMW印尼工厂同时来到印尼的,还有包括宝钢、耐世特、曼胡默尔、凌云等一批国内外零部件配套企业。
“此次投产的印尼工厂投资7亿美元,占地60公顷,其中主机厂占地30公顷,供应商园区占地30公顷。“徐飞云表示,而除了供应商之外,SGMW同时带到印尼的还有上汽通用金融,还将打造经销商和售后服务的完善网络。
“SGMW印尼公司要打造的是体系竞争力,不仅仅是一个工厂。” 徐飞云表示,这也将成为SGMW印尼公司的竞争力所在。
按照规划,工厂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2万辆整车的能力,是中国目前在印尼投资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首款产品Confero S将于8月在印尼上市销售。
印尼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约翰内斯•南戈伊表示,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印尼今年经济将会持续改善,这将提振印尼今年汽车销售。南戈伊预计印尼2017年新车销售将增至110万辆。按照SGMW印尼设计的产能, GMW计划在印尼占有10%的市场。
挑战日系车独大局面
拥有2.5亿人口的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但汽车保有量仅为每千人约80辆,远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约240辆和约400辆,这意味着印尼的汽车保有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中国车企攻占印尼并非易事。印尼市场超过90%的份额都是日系车。丰田、大发、本田在印尼市场的总销量接近90万辆。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以丰田innova为主的7座车,是当地市场的主流。
“日系车很早就进入印尼市场,可以用根基深厚来形容。”业内人士分析,其长期形成的优势,给新进入者很大的压力。
无论是通用、福特还是自主品牌吉利奇瑞,之前,在印尼市场上征战都是无功而返。福特汽车已经退出了印尼市场,而通用汽车目前在印尼市场仅保留销售公司,奇瑞和吉利则委托代理商处理售后服务问题。
通用、福特难以进入到被日系抢占的东盟市场,很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因素,之前,包括在印度市场,通用也因为无法与铃木抗衡而退出。不过,丰田在印尼市场的优势并非价格,实际上丰田车在同级车中是最贵的。
“日系车在印尼乃至整个东盟能否扎根,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当地产带来的政策优惠以及品质得到认可;二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进入海外市场都是 抱团经营 ,如除了供应商体系,印尼有丰田参股的保险公司、金融公司,这些都有利于丰田在印尼业务的开拓,加上其长期积累的售后服务以及二手车市场流转,这些因素综合,为新来者筑起了一座非关税和技术的壁垒。”业内人士分析。
实际上,不仅是汽车,行驶在印尼街头的摩托车,也以日系为主。据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10年前以钱江、力帆等品牌为主的中国摩托车,也曾大规模进入印尼,然而最终因为售后服务以及质量等问题,中国摩托车在印尼市场全军覆没。
SGMW联合供应商“抱团出海”,是吸取了此前教训基础上,开拓东盟市场的新一轮尝试。不过要抢占印尼市场,SGMW印尼公司需要克服的困难仍然很多。
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是中国品牌在印尼市场的口碑问题。前期进入印尼市场的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产品力和并未构建齐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导致了印尼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印象整体不佳;其二是是印尼落后的公共交通设施,从雅加达到芝加朗不过70多公里,但是交通时间长达8小时。当天出席SGMW印尼工厂开业仪式的印尼副总统Jusuf Kalla,不得不乘坐直升飞机到来。“政府将积极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推动基础建设发展。”Jusuf Kalla在现场的发言中表示。
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的运作模式,相当于将中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品牌与产品、人力资源与团队,业务运营及管理模式的全方位海外输出,实现有竞争力的整车产品、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三大要素“组团出海”的创新模式。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密集投资东盟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属于东盟贸易区,自主品牌企业通过在这些市场布局,可以无关税进入6.23亿人口的东盟市场。
自主品牌汽车聚焦东盟市场的脚步已经开启。7月11日,上汽通用五菱(SGMW)印尼汽车有限公司在印尼芝加朗正式投入运营,成为近三周内,第二个在东盟市场“下注”的自主品牌企业。半个多月前的6月23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亲自到马来西亚与DRB-HICOM集团(以下简称“DRB”)签约,收购DRB-HICOM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是东盟汽车销量前三的国家。在东盟的泰国市场,去年5月,上汽集团与正大集团合资的泰国新工厂项目已经启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希望将泰国打造成上汽面向全球的右舵车制造基地。
整个东南亚车市量级非常可观,虽然弱于中国市场,但其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据预计,到2019年其将成为全球第六大市场。然而,自从2008年,大部分的自主品牌在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市场大面积撤出以后,东盟至今仍是日系车的天下。如何打破日系车几十年来建立的壁垒,也是自主品牌车企布局东盟面临的考验。
集体投资东盟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现在已经建起现代化的工厂。” 印尼西爪哇省省长Ahmad Heryawan表示。
当地对上汽通用五菱(SGMW)印尼公司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7月11日,包括印尼副总统Jusuf Kalla、印尼工业部长Airlangga Hartarto、印尼西爪哇省省长Ahmad Heryawan在内的多位当地政府高层都来到现场。
这已经是上汽一年多时间内,在东盟市场的第二次布局。去年5月上汽正大新工厂项目启动仪式,在位于泰国曼谷的MG客户驾驶体验中心举行。
同样觊觎东盟市场的还有吉利汽车。6月23日上午,吉利与马来西亚多元重工业集团(DRB-HICOM)正式签约,收购旗下宝腾汽车和路特斯的股份。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属于东盟贸易区,自主品牌企业通过在这些市场布局,可以直接无关税进入6.23亿人口的东盟市场。
所以,自主品牌也纷纷立下雄心壮志。上汽计划SGMW印尼公司除了向印尼市场供应五菱品牌旗下成熟的MPV及其它产品外,未来还将逐步从印尼出口至东盟国家,成为面向东盟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上汽在泰国的新工厂建成后,在泰国产能将达到每年30万辆。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此次收购)将为吉利进入东南亚国家市场、成为主要玩家打开大门,将有助于吉利在2020年前完成30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
自主品牌二次进攻
不过,中国企业想要在东盟市场取得突破,并非易事。“吉利至少被‘拖累’两年。”对于吉利收购宝腾一事,也并非人人看好,吉利某高层就曾经对记者表达过这样的担忧。
SGMW印尼总经理徐飞云也表示:“现在我们还刚刚起步,10%的目标并非那么容易实现。”
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三个国家汽车销售量占东盟总销量的85%以上,而在这三个最大的市场,日系车特别是丰田车,占据主流。在泰国丰田一枝独秀,占据50%以上市场;印尼的丰田车比例更高,超过90%;马来西亚也是日系车的天下。
日系在东盟市场强势,导致了东盟国家的本土品牌节节败退。以吉利收购的宝腾为例,宝腾财报显示:2016年财年,其销量只有72290辆,比2015年同期下降30%,仅占马来西亚市场份额的14%。销量状况与其国民品牌的身份并不相符。
马来西亚政府为了保证宝腾上万员工的生计,2016年提供了上亿元低息贷款,但因为马来市场狭小,宝腾技术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宝腾汽车并没有起色。
“中国汽车进入东盟难度太大。”多家自主品牌的企业海外市场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系车长期占据东盟九成市场是最大的障碍。
奇瑞汽车自2005年进入马来西亚市场以后,先后面向马来西亚推出了多款车型,包括A1、QQ以及Tiggo(瑞虎)、B14、H13等。2008年,奇瑞集团与马来西亚汽车销售商阿拉多公司正式签约组建合资公司,共同生产奇瑞品牌汽车,同时奇瑞计划在马来西亚投入18亿建设厂。但最终因为经济萎缩、货币贬值、品牌创新技术升级等难题,2008年以后,中国自主品牌大面积撤出。
今非昔比,此次自主品牌再次集中进攻东盟,底气要足得多。
徐飞云对记者表示:“SGMW将两大股东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带入到印尼市场,加上抱团出海以及技术品牌输出等优势,相信能否在印尼市场继而在东盟市场立足。”
李书福也表示,吉利与宝腾合作的首要目标是将宝腾莲花扭亏为盈,使宝腾莲花尽量达到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李书福的想法不难猜测,随着吉利产品和技术的引入,宝腾未来在东盟市场瞄准的竞争对手是丰田。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海澜之家进驻马来西亚
当前,中国一流品牌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走向全球,诸如华为、OPPO、vivo等国产手机品牌已在世界很多地区拥有出色表现。尽管目前出征海外的中国服装品牌寥寥无几,但稳居国内男装No.1的宝座、市值与国际一线大牌比肩的海澜之家却敏锐地把握住机遇。随着阿里巴巴支付宝在马来西亚正式上线、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马来西来正成为一片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而海澜之家也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今夏,它带着民族品牌的强烈使命感,将马来西亚作为它的海外拓展第一站。
海澜之家HLA落地大马 超级盛典闪耀夏夜
7月15日,海澜之家HLA马来西亚首店开业超级盛典在吉隆坡MyTOWN举行,这场超级盛典宣告海澜之家正式以HLA品牌入驻马来西亚。海澜集团总裁周立宸先生、马来西亚旅游和文化部政策司副司长YB Dato Chong Yoke Har女士、MyTOWN购物中心总经理Joakim Hogsander先生、马来西亚零售协会代表B.E Law先生、著名歌手曹格等重量级嘉宾出席盛典,见证海澜之家HLA落地大马的重要时刻。
海澜集团总裁周立宸先生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让拥有国际视野的HLA品牌给马来西亚的男性消费者带来全然不同的潮流新选择,让不同的时尚文化互相碰撞,为彼此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成长”是周立宸总裁发自肺腑的期许。
随后,马来西亚旅游和文化部政策司副司长YB Dato Chong Yoke Har女士、MyTOWN购物中心总经理Joakim Hogsander先生、马来西亚零售协会代表B.E Law先生分别代表马来西亚政府、合作方、零售行业对HLA的进驻表示欢迎与支持。
现场贵宾们与海澜集团总裁周立宸先生一起拉开了巨大手提袋的丝带,HLA品牌LOGO随即被点亮。这个仪式也标志着海澜之家HLA马来西亚首店正式开业迎客,HLA品牌走向世界的征程正式开启。
“金曲歌王”曹格的献唱瞬间将现场气氛推至顶点,与歌王献唱联袂上演的是让人目不暇接的型男走秀。在极具未来科技感的舞台之上,一众男模穿着质地优良且极具潮流创意的服饰引爆全场。而这也让人们快速准确地捕捉到HLA产品设计的定位:时尚潮流,富有活力,且拥有无限的穿搭可能性。
现场,曹格与周立宸先生互相交换礼物。曹格得知海澜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马术俱乐部,所以精心准备了一座以飞马为题的锡制工艺品作为礼物。而周立宸先生更精心挑选了HLA的服饰作为回礼,用东方潮流的时尚魅力来回应大马的热情友好。
随后,嘉宾们来到海澜之家HLA门店前进行盛大剪彩。伴随着剪彩仪式的完成,海澜之家HLA马来西亚首店就此启程。值得一提的是,该门店的整体风格也令人耳目一新:白色系主色调在简约之中更增添质感;陈列布局也经过多次测试与调整,只为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
此外,海澜之家HLA马来西亚首店也吸引了当地潮人参加盛典并前来探店,看来HLA在大马社交网络中也将掀起一阵时尚风暴!
跃马扬鞭 海澜之家HLA继续飞驰海外
经过短短三个月,海澜之家HLA马来西亚首店就横空出世,疾如雷电的“海澜速度”令人惊叹。来自总部的强力支持,充满激情、拼搏进取的优秀团队,热情高效的跨国合作伙伴,这一切让海澜之家一路披荆斩棘,更令海澜之家HLA品牌版图在全球的扩张指日可待。
目前,海澜之家已收到积极的社会和市场反馈。据海澜之家HLA MyTOWN店店长介绍,门店自试营业到现在已经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不局限于华人,当地马来人也很有兴趣进店一探究竟,他们对于服装产品及其价格定位也相对认可。据悉,当地其它商业体也向海澜之家抛出了橄榄枝。未来,海澜之家HLA还将“扎根东南亚、辐射亚太、着眼全球”,马来西亚消费者的支持也让品牌对海外拓展之路充满信心。
之所以选择马来西亚作为首站,是因为马来西亚与中国素来关系亲密,当地的华人文化圈也广泛存在。这里包容开放,能中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可以说是海澜之家HLA全球化征程的重要跳板。而吉隆坡独有的现代感与时尚感、高效有序的商业环境也是吸引海澜之家HLA进驻的重要因素。
在成功上市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企业之后,海澜之家有了更高的商业目标和品牌愿景。尽管未来充满变化,但海澜之家坚信创新的永恒生命力。在全球范围内,亚洲时尚产业的变化最快、最具创新性。海澜之家HLA进驻马来西亚,是把握机遇、深耕实力的必然选择。
来源:消费日报
万科等中国财团收购新加坡物流地产巨头
7月14日,亚洲物流地产巨头新加坡上市公司普洛斯(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宣布,接受由厚朴、高瓴资本、万科等组成的中国财团进行每股3.38新加坡元的收购交易,估值约为160亿新元(约116亿美元),收购价每股按普洛斯将从新加坡交易所退市,计划在2018年4月14日或之前完成退市。普洛斯最大股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称,持股比36.84%,支持普洛斯的私有化交易。
中国财团方面的股权结构为,厚朴投资占股21.3%、万科集团占股21.4%、高瓴资本占股21.2%、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5%、普洛斯管理层梅志明联合创立的SMG基金占股21.2%。
普洛斯是中国、日本、美国及巴西市场领先的现代物流设施提供商。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117个主要城市,拥有并管理约5500万平方米(约合 3.01 亿平方英尺)的物流基础设施。
上一篇:走进邻近东盟 商机纷呈
下一篇:2018-19财年缅甸引进外资总额预期为58亿美元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9-2017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8010848号-2 |